为何要求干部提高“七大能力”

发布者:纪委发布时间:2020-10-21浏览次数:2250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根本导向

  能力是衡量、评价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和试金石。能力不足或能力虚弱,再好的目标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干部能力提升的根本导向、根本要求。

  从理论上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理论品格。坚持实践性,就必须面向实际,不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实践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问题也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就需要以动态的眼光提炼真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真办法。

  从历史上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风格和制胜法宝。我们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宏伟抱负的政党,也是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政党。实干才能兴邦,才能赢得民心、引领时代。

  从现实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系列新的课题和任务摆在面前,需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政治能力、斗争本领、治理能力,要求干部提高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这是极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只有干部能力过硬,才能有效应对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

  一个有机整体

  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政治能力居于统领地位,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抓落实属于基础能力,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是重点能力。

  政治能力在干部所需各种能力中是第一能力,强化政治意识是其突出特征。无论是“讲政治”还是“两个维护”,都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以及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上。

  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抓落实三种能力,分别对应调研、决策、执行。它们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要及时发现问题、把准群众需求,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是“问需于民”的过程,也是“问计于民”的过程。

  如果说调查研究是“发散性”思维,科学决策则是“收敛性”思维,即要善于在大量信息中甄别、筛选有价值信息,形成“帕累托最优”方案。

  抓落实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射击“奔跑兔子”,需要根据执行情况反复优化原有方案。

  之所以把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视为重点能力,是因为这三种能力是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能力的短板。

  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关键是辨识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实现阻力最小化、动力最大化,建立足够强大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关键是辨识潜在风险隐患,从“治已乱”转向“治未乱”,把预防作为最好的处置,力避非常态事件常态化。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关键是辨识群众具体利益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以及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化解矛盾、推进工作。

  三个方面入手

  提高“七大能力”,可从实践锻炼、专业培训、选拔任用等三个方面入手。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要有意识地把干部放到实践一线,尤其是在急难险重工作中锤炼能力。

  其中,尤其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把实践锻炼仅仅作为“补经历”甚至“镀金”;二是把“口功”“写功”误作实际能力,导致把心思、精力耗费在“遣词造句”“排比对仗”上,助长形式主义。

  专业培训是提升干部能力的必要环节。要把执政本领、实际能力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要注意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究等贴近实战的方式、方法开展培训。

  选拔任用是干部能力提升的“指挥棒”。要认真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要求,做到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涌现出来。(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