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系统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历史进程,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加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来推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教育工作专业性强、规律性强,要尊重和钻研教育,努力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一些学生、老师、高校回信或致贺信,在一些重要会议中对做好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国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和部署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扎实推动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应有作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非学无以广才,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老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国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愿望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发展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如何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目前,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要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我国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要运行好、发展好这样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事业,必须针对自身体制不健全、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场合,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将扩大教育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的教育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同与教育相关的重要国际组织开展了密切合作。要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把牢教育对外开放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胡晓青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